臺灣從2017年開始全面推動雙語國家政策,然而「英語」或是「英文」一直都是臺灣人相當頭痛的學校科目之一。過去考試導向的教學方法,讓許多臺灣人對英語避之唯恐不及。這集的Formosa Files 中文版 Podcast 就讓兩位「母語」與「外語」剛好相反的主持人來與大家一起聊聊,臺灣英語教育的歷史與小故事。
臺灣正式的英語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1887年由劉銘傳在大稻埕設立的「西學堂」。當時西學堂招收臺灣學生,學習西方的知識,當然也包括英語。然而西學堂並沒有持續很久,後來被撤廢時培養的學生並不多,事實上並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
PHOTO:西學堂後來從大稻埕遷至「登灜書院」(淡水館)。今已不存。(via 秋惠文庫)
後來在日治時期,由於引進新式教育,英語也正式成為教育的一環。當時英語是設置於「高等學校」,也就是大學預科,大約可以算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然而臺灣僅有「臺北高等學校」一所(今日臺灣師範大學校址所在),也使得英語事實上是高等菁英教育的一環,並沒有普及到一般大眾。
PHOTO:臺北高等學校
二戰後,在日人遣返前,有很短暫的時間,是由留在臺灣的日本教師協助英語的教學。1950年代、1960年代,英語進入「初級中學」的科目裡。後來在1968年開始實施九年國民教育後,將英語列入國中的教學科目裡,也讓英語正式成為國民教育的一環。
PHOTO:1967年初中的英語讀本
PHOTO:1980年代的國中英語課本
PHOTO:1980年代高中的英文課本
之後隨著課綱、教育政策的調整,以及課本開放不同廠商競爭,英語 / 英文還是留在中學教育的階段裡,但也逐漸不拘於「閱讀」,而開始加入「聽力」。但隨著臺灣解嚴,日漸向國外開放,對於英文書寫與口說的需求也開始高漲。1980年代起,「補習班」也開始在臺灣流行。尤其「兒童美語」的補習班抓準家長「不讓小孩輸在起跑點」的心態,蔚為風潮。
而除了課堂上的教育外,臺灣也另有一股學習英文的能量。1957年,駐臺美軍成立美軍廣播電臺,後來在1979年改為ICRT,是長久以來臺灣接觸英文與外國文化的重要接口。
PHOTO:ICRT總經理Tim Berge (via Taiwan Panorama)
Listen to our episodes about ICRT:
https://www.formosafiles.com/a-formosa-files-interview-icrt-general-manager-tim-berge/
https://www.formosafiles.com/CH29-icrt/
而另一個臺灣人在課堂外學習英文的重要管道,就是彭蒙惠女士(Doris Marie Brougham)在1962年創辦的「空中英語教室」。
PHOTO:彭蒙惠女士(via 彭蒙惠紀念專頁)
主持人簡介:
Eryk Michael Smith-ICRT南臺灣特派員,長期從事記者採編工作、聲音編輯,也會客串DJ。現居高雄,在臺灣已經居住了接近30年,認為臺灣是自己的家。
Eric Hsu(徐葆權)-彰化北斗人,從大學南漂高雄以來,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高雄渡過。關心臺灣文史與地方文化發展,尤其是自己的兩個家鄉:北斗與高雄。
Do us a favor and rate/review the show! It really helps. Do it on Apple Podcasts or here on our website.
Write us with questions or ideas at formosafiles@gmail.com
AND THE BIGGEST REQUEST: tell others about this free, not-for-profit resource about Taiwan.
Check our very first episode, the story of a very white man who showed up in London in 1703... and claimed to be from Formosa. Or try a foodie episode from Season 3. Or, for those who want some harder-core history, hear the tale of the Lockheed U-2 pilot Wang Hsi-chueh 王錫爵, who became famous for defecting to the PRC by hijacking China Airlines Flight 334 on May 3,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