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或說中華民國史上的第一夫人(以及想成為第一夫人的人),大多都是新聞報導關注的焦點,甚至如蔣宋美齡般成為世界知名的人物。然而在第一夫人的行列中,卻有一位稍顯黯淡無聲的夫人-蔣方良女士,即前總統蔣經國先生的夫人。且這名身居高位卻低調沉默的第一夫人,甚至不是中國人,而是來自「敵方」的俄國人……
LISTEN TO THE STORY OF FROM RUSSIA WITH LOVE IN CHINESE!
2004年12月15日,前第一夫人蔣方良女士在臺北榮民總醫院逝世,享壽88歲。身為蔣氏王朝第二代蔣經國總統的妻子,蔣方良女士卻遠遠不如她的婆婆-或說第二任婆婆-蔣宋美齡那麼出風頭。
蔣方良女士原名 Faina Ipatyevna Vakhreva,出身並不是非常高貴,而且在出生後隨即遭遇俄國十月革命,舉家遷至靠近烏拉山的工業都市葉卡捷琳堡,長大後便在烏拉重機械廠工作,並結識當時被流放至此的蔣經國,從此締結良緣,也在蘇俄生下長子蔣孝文。
隨著西安事變的發生,1937年Faina與蔣經國返回中國,再隨蔣經國前往蔣氏的老家,浙江奉化溪口鎮,與蔣經國的生母,即蔣介石的第一任妻子毛福梅女士生活,也從毛女士得到「方良」此一名字,從此稱「蔣方良」。
蔣方良女士在戰亂中繼續為蔣經國生下了二子一女,而一家六口也隨著戰亂遷徙,最終在1949年落腳於臺北。外人應該很難想像,這位蔣氏太子的夫人同時也是勤儉持家的主婦,甚至在自家後院還養了雞。稍後蔣經國遷入七海寓所,蔣方良女士也隨之遷入,一輩子沒有再離開。
或許因為是來自「敵方」的背景,也或許是因為語言不甚通暢(可說華語但無法閱讀),也讓蔣方良女士相對低調沉默。當然身為蔣氏太子夫人、後來更成為第一夫人的身份,讓蔣方良女士仍然需要在公眾前露面,但與蔣宋美齡或蔣經國相比,蔣方良女士就不是那麼知名。
這樣一位來自異鄉異文化的女性,她的「鄉」到底在何處?尤其蔣經國於1988年過世後,1991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Faina原本可以返回家鄉探訪,或前往美國受兒女奉養。然而蔣方良女士卻說了「臺灣就是我的家……我必須留在我先生身邊」。最終蔣方良女士也在逝世後火化,與蔣經國暫厝於大溪,永遠留在了先生的身邊。
(photos via 國家文化記憶庫、中華民國國史館,all public domain)
重要單字:infidelity, infiltrate karma
--
主持人簡介:
Eryk Michael Smith-ICRT南臺灣特派員,長期從事記者採編工作、聲音編輯,也會客串DJ。現居高雄,在臺灣已經居住了接近30年,認為臺灣是自己的家。
Eric Hsu(徐葆權)-彰化北斗人,從大學南漂高雄以來,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高雄渡過。關心臺灣文史與地方文化發展,尤其是自己的兩個家鄉:北斗與高雄。
Do us a favor and rate/review the show! It really helps. Do it on Apple Podcasts or here on our website.
Write us with questions or ideas at formosafiles@gmail.com
AND THE BIGGEST REQUEST: tell others about this free, not-for-profit resource about Taiwan.
今天我們要講一個俄羅斯的女生的故事
Actually, you know, Eric, she wasn't Russian
She was from Belarus
白俄羅斯
對,但是她出生的那一年
is part of the Russian Empire 俄羅斯帝國
大家好,我是Eric Hsu
我們今天要來聊這位很低調的前第一夫人
蔣芳良女士
自從國民黨在1945年撤退來台之後
台灣有超過40年的時間都是由蔣介石、蔣經國父子統治
尤其在蔣經國總統任內
台灣經歷了十大建設、經濟奇蹟、解嚴
這些蠻重大的改變
所以到現在依然有不少台灣人很尊敬蔣經國總統
不過蠻少人知道蔣經國總統的妻子其實是一位俄國人
或是像剛剛Eryk講的
她是一個白俄羅斯的 一個女性
她是蔣芳良女士 Faina Vakheva
是台灣最沉默的第一夫人
這個Faina是跟她的岳母非常不一樣
宋美齡是那時候叫做Madam Chiang Kai-shek
有可能是全世界最有名的中國woman
應該是
Faina她在1916年出生在
那個時候是俄羅斯帝國的一個小鎮
現在當然就是白俄羅斯的範圍裡面了
她的家世沒有很高貴
她的父親只是一個鐵路工人
她在出生沒多久 1917年的11月
俄羅斯就發生共產黨十月革命
蘇俄取代了俄羅斯
那後來又成為了蘇聯
Faina童年的時候
父母親兩個都過世
所以是她姐姐Anna養她
Faina工作是Heavy Machinery
他們是做鐵的Metal Parts
這樣一個很普通的俄羅斯年輕的女孩子
來自普通家庭的一個孤兒
沒有接受多少教育的工人
好像很難想像
會跟當時
中華民國最高領導人蔣介石的兒子
蔣經國有什麼接觸的機會
為什麼這兩個人會見面
因為那個時候蔣經國
跟他在同樣的工廠
Ural Heavy Machinery Plant打工
有一些聽眾朋友到這邊可能有一點疑惑
我們印象中跟共產黨漢賊不兩立的蔣介石
他的兒子怎麼會在蘇聯
而且還在一家工廠裡面工作
其實就在1925年的年底
15歲的蔣經國
他因為對蘇聯跟共產主義非常有興趣
所以他得到蔣介石的許可
前往莫斯科
那個時候國民黨跟蘇聯的關係
其實還非常的良好
那時候蘇聯看中國
他們覺得中國的共產黨沒什麼力
所以他們是先跟國民黨合作
而且是要偷偷的把一些他們的人放進去
那個時候叫連俄容共
Correct
在1925年
孫中山他因為肝癌去世
蔣介石就接管了國民黨
北伐啦控制中國大部分的地區
1927年開始圍剿國內的共產黨
那個時候在蘇聯的蔣經國
被當做人質跟討價還價的籌碼
被派往偏遠的地方 在烏拉山
很偏遠很偏僻的地方去工作
避免他跟其他中國人接觸
最後跟他太太
未來的太太就在同一家加工廠
Eryk他們是怎麼認識變成情侶的
這個故事是真的很有趣 因為我小時候
蔣經國還是總統
然後每一個地方都可以看到他的Picture 對不對
然後就是一個老人
有一點胖
帶個大的眼鏡
你無法想像他是一個Fighter
會打架
但是1933年的冬天
Faina那時候17歲
晚上走路回家
然後有一個俄羅斯人開始
Hey Lady
不知道有沒有喝醉或是怎麼樣
那個Faina就 Go away 這樣子的
剛好
也有一個中國人看到這個situation
然後他就過去說
Hey Leave her alone
然後這個大俄羅斯人說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about it?
And he smacked him in the face
Knocked him out
So他們就從那天晚上
開始一個romance, for 55 years
他們在1935年的3月結婚
在12月的時候 他們的第一個孩子
就是後來的蔣孝文就出生了
1936年12月
蔣孝文那個時候蘇聯的最高領導人
他終於批准蔣經國可以回國
因為蔣介石在西安事變之後
同意結束跟中國共產黨的內戰
抵抗日本的侵略
使得中國跟蘇聯
開始真正有了共同的敵人 就是日本
蔣經國跟Faina在1937年4月抵達中國
剛好就在77事變前幾個月而已
蔣介石跟宋美齡就很高興
他們終於能夠回到中國來
但是要想他帶回來的是一個外國人
蔣經國老婆
而且是從一個共產黨的國家來的
他的家庭也沒什麼特別的背景
而且只會講俄文
但是有可能是因為那個小baby
有小baby的時候
父母親那個grandparents都會比較開心
隨後蔣經國跟Faina
他們就前往蔣介石的故鄉
浙江奉化的溪口鎮
跟蔣經國的親生母親
也就是蔣介石的第一任妻子住在一起
那個時候他已經跟蔣介石離婚了
這對年輕的夫婦開始學習中國話
蔣經國他重新學習識字
那Faina則學說中國話
也在這個時候他有了一個中文名字蔣方良
他們之後又生了三個小孩
1937年在江西生下女兒蔣孝章
蔣孝武在1945年出生在重慶
蔣孝勇則在1948年出生在上海
剛剛你是講三個不一樣的地方
為什麼就是那時候 那時候是戰時
然後必須要跑來跑去
1949年這一家人抵達了台北
他們在台北的新家是在長安東路的一棟老式日式房屋
在那裡住了18年直到1967年
因為道路拓寬工程 這棟房子被拆掉了
所有的報告都是說Faina是個很好的母親
而且一個很好的家庭妻子
他們當然有一些員工
他自己會清理房子 煮食物
他們後面有養兩三隻雞
所以他們那時候的房子是附近有市場
有餐廳 有地方
他們會常常走路去外面去看個電影這樣子的
他跟蔣經國也很喜歡北京 opera
京劇
I hate it I'm sorry
來到台灣之後這對夫婦又很投入的在學習英語
因為對蔣經國來說
英語是他跟美國人工作社交的必要語言
對蔣方良而言 雖然他會說中文
但是他沒有辦法閱讀
而且當時在台灣也不會有什麼俄文的書籍
或是報紙
所以英語就變成他吸收外界資訊的主要的方法
1967年他們一家人就搬進了海軍總部裡面的七海寓所
這個地方到現在都還在
而且幾年前他們就打開了給公眾看
他更安全又更幽靜
不過也使得蔣方良與世隔絕
因為他沒有辦法再自行去商店
參觀去看電影
在1975年蔣介石去世
1978年國民大會就選了蔣經國當總統
可是蔣經國他的健康狀態
在1980年代開始慢慢的走下坡
他選擇在家工作
然後向大眾去隱瞞自己有健康的問題
他在生命的最後這幾年推動改革
結束戒嚴令
選擇台灣人就是李登輝
而不是任何一個中國人大陸人來接替他
非常非常重要的選擇
對的
蔣經國過世了
但是之後太太還是留在那個Seven Seas
七海寓所 他的小孩都已經搬到國外
大部分是去美國
那他們有一點擔心媽媽是
lonely sad in Taiwan
所以他們就拜託他搬到加州跟他們一起住
他有去舊金山
他去看蔣孝勇
但是他覺得他不習慣
就在蔣經國過世15個月之後
他們的長子蔣孝文就因為癌症過世
享年只有53歲
二兒子蔣孝武則在江南案之後
輾轉調任新加坡、日本
最後他在1991年要請調回台灣
想要就近照顧蔣方良
可是回台灣沒有多久 他就因病猝死
享年也只有46歲
蔣孝勇也沒有活得很長久
他因為食道癌在1996年去世
享年48歲
蔣方良他就在短短的9年之內
接連失去了丈夫跟三個孩子
I feel very sorry for her that must have been very painful
這個有點敏感
但是當然那時候有一些人是thinking
蔣經國跟他爸爸
他們也是hurt many people
所以有沒有可能這個是他們的karma
一個報應
anyway 我不能說
I don't know
但是不是最後一個姓蔣的男生對不對
應該不是吧
據說在1940年左右呢
有一位名為章亞若的女性
有一點affair 有一點婚外的這種關係
不是有一點是就是確定有
章亞若她在1942年為她生下了
一對雙胞胎的小孩
只能用母親的姓就是章來為他們命名
但是卻沿用了蔣家的孝字輩
就是章孝嚴、章孝慈這對兄弟
章孝慈她在1996年去世
章孝嚴則在2005年成功改回蔣姓
然後在2022年
蔣萬安先生他成功當選台北市長
他就是蔣孝嚴的兒子
I wonder那個Faina了解這個事情
I wonder what she was thinking what she felt
雖然蔣方良女士呢
她對蔣經國的緋聞
有一些風聞好像有聽到一些消息
可是不覺得她會有私生子
據報導說她還曾經問過蔣孝武
說為什麼有一些新聞報導說
我有五個孩子 而且蔣方良呢
她堅決反對蔣孝嚴是蔣經國私生子的這個說法
Interesting
So 1991年蘇聯就沒有了
這個Cold War結束了
那時候Faina如果她想回去Belarus是可以
應該是可以
但是她好像沒有這個想要的或是需要
她有講過一次說台灣is my home
I must be close to my husband
當然她的husband已經不在
So she became a Taiwanese
對啊
蔣方良女士她在2004年因為肺癌
在台北榮民總醫院去世,享壽88歲
她在住院的時候
當時的陳水扁總統呢
曾經多次去探視
在她過世之後也表示哀悼說
蔣方良女士一生淡泊
雖然出生在西伯利亞
但卻擁有中國婦女傳統的美德
善盡賢妻慈母的角色
以家庭為要、相夫教子
足堪婦女典範
不過呢
Eryk你看 就連總統府也會搞錯她的出生地
她不是出生在西伯利亞
這也說明說蔣方良女士真的很低調
她在火化之後呢
骨灰跟蔣經國一起放在大溪
他們的女兒蔣孝章目前仍然在世
Eryk我們今天的podcast應該就到這邊
你還有什麼要補充的嗎
infidelity
infidelity is when you have an affair
with someone who is not your
your husband or wife 中文呢
我們講不貞
not loyal
不忠不貞
我們有講到那個共產黨
蘇聯的共產黨
他們想加入國民黨這樣子
英文這個叫infiltrate
infiltrate那是滲透
滲透infiltrate
他們就偷偷的跑進來這樣的感覺 infiltrate
最後一個 有一些人覺得
all the death of the sons is a kind of karma
業報、報應
報應我聽過
報應 karma ok everybody
thank you for listening to 中文版的Formosa Files
I'm Eric Michael Smith
我是Eric Hsu 謝謝您今天聆聽
Check our very first episode, the story of a very white man who showed up in London in 1703... and claimed to be from Formosa. Or try a foodie episode from Season 3. Or, for those who want some harder-core history, hear the tale of the Lockheed U-2 pilot Wang Hsi-chueh 王錫爵, who became famous for defecting to the PRC by hijacking China Airlines Flight 334 on May 3, 1986.